發稿日期:2025年7月23日
本案聯絡人:產學及園區業務處林德生處長 電話:02-2737-7945
國科會於今(23)日向環境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報告,對於「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第2次修正案之徵詢意見,其擴增用地係因應產業技術發展需要而增加,且於原有污染物總量不變前提,主動規劃削減排放量及加嚴排放標準,並以全新生態園區概念推動,包括以下項目:
● 新訂空氣污染物總量分期削減目標:於2035年、2045年及2050年,訂定揮發性有機物(VOCs)降低10%、15%及20%,酸鹼氣體降低20%、40%及60%。
●淨零減碳規劃:設定園區短期目標2030年相較2005年減量18%、中期2040年以減量40%為目標,及長期以2050年淨零排放為目標。
● 再生水及再生能源規劃:針對園區內最主要產業-積體電路先進製程廠商,要求其用水需求朝使用100%再生水為目標;用電需求以2040年起取得45%再生能源及2050年起取得100%再生能源為目標。
●生態園區概念:園區規劃階段納入生物多樣性淨增益理念,搭配生態友善措施,保留珍貴物種維護生態多樣性。
2018年、2020年之政策環評預估共需新增1,000公頃用地,至今(2025)年已無法因應科技產業急遽成長,現評估未來25年需再新增2,000公頃
科學園區之政策環評於2018年首次通過時,已核定籌設園區面積為4,440公頃,迄今則已核定5,341公頃。面對當前全世界AI技術蓬勃發展帶動晶片產能高度需求,及配合「均衡臺灣」國家施政藍圖,協助推動六大區域產業與生活圈繁榮富足,國科會滾動檢討、整體規劃全國新設及擴建科學園區的開發總量與空間布局,評估未來先進製程發展3至4個製程世代的產業聚落生態系擴充所需建廠用地,並相應規劃約1,000公頃為滿足生態園區所需之公用或服務設施(如環保節能、生態綠帶、防汛、再生水等必要之使用),爰提出未來25年至2050年時,科學園區再新增用地需求約2,000公頃。
新增用地未來規劃方針,打造生態科學園區更友善環境
本次變更經參酌環境部環評委員及有關機關所提徵詢意見,充分納入政策環評說明書,將原空氣污染物不超過「既有園區核定環評排放總量」之政策方案,更進一步增訂分期推動削減目標,並強化多項環境影響因應對策,包括淨零碳排策略與階段目標、自主加嚴空污與13項放流水標準限值、提升積體電路先進製程用水回收率與再生水使用比例、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廢棄物再利用率,化學品管控自主加嚴、以及納入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綠化措施等指導方針,以建構更具韌性且永續的開發模式。
後續個案基地遴選妥適地點將審慎評估,確保農業生產及保障農民權益,並使土地使用符合國土計畫規範
後續個案基地遴選,國科會將依「新設及擴建科學園區作業要點」及「科學園區新設及擴建園區作業須知」規定,審慎考量30項評估指標,提出可行性評估報告書,除徵詢農業部門就區域農糧安全及農田水利之灌溉系統等評估意見,並避免使用已整合農業生產使用及農業施政資源之農產業專區;對於農民續耕需求,並將積極協調當地縣市政府協助異地安置及相關補償,以對農業影響降至最低。此外,全國國土計畫已明訂,未來科學園區發展將優先以既有園區及其周邊土地為擴建依據,提升利用效率,國科會並搭配上述完整評估機制,始提出合於條件之適當基地,確保開發合理性與區域整體發展相符。
園區發展將帶動區域經濟成長,並兼顧地方生活共榮、生態永續發展
為打造臺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國科會配合行政院「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及「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等六大區域產業與生活圈之推動方案,規劃科學園區未來新格局,期使科學園區發展符合社會期待,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攜手打造宜居與創新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