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11月1日
本案聯絡人: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處 鑑家慧科員 電話:(02)2737-7539
「2025 Kiss Science—科學開門,青春不悶」活動今(1)日於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生物模式中心正式啟動,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國研院生物模式中心主任秦咸靜、多位部會及企業代表與學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揭開活動序幕。今年活動亮點豐富,包含32個新場域加入、花東一日科學遊正式展開、清泉國中光影劇團特別演出,以及生物模式中心導覽體驗,為民眾帶來兼具創意與教育價值的科學盛會。
全臺科研能量再升級 32個新場域加入
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致詞指出,今年Kiss Science匯集全臺超過100個科研場域,新增32個參與單位,涵蓋生醫、能源、AI、永續、量子與環境科學等領域。國科會期望藉由場域開放,讓民眾能夠走進實驗室,親眼見證科學家工作的日常,並感受臺灣科研創新的多元能量。
花東一日科學遊首度登場 串聯海洋、能源與文化科研場域
為讓科普教育深入地方、連結在地特色,今年首度推出「花東一日科學遊」,精選花蓮、臺東9大特色科研場域,串聯自然、生技、能源與文化等多元主題,讓民眾以一日行程深入體驗東部科研能量。
本次活動共規劃5條精選科學路線,包含登上「勵進」、「新海研1號」海洋研究船,學習海洋職人手技,聆聽大海洋故事;走訪「南海園(小虎鯨)海洋驛站」及「興安(錦繡龍蝦)海洋驛站」,體驗海洋生態與永續保育;參觀「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體驗人工智慧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造訪「臺東大學食品生技工廠」,認識食品研發與生物技術的實際應用。參與者在旅途中不僅能欣賞東臺灣的自然風光,更能親身體驗科學如何貼近生活、連結地方特色。
清泉國中光影劇團開場 全臺百場科研場域參訪開跑
典禮開場由臺中市清泉國中光影劇團帶來原創表演《我是誰?》,以 AI 與人性為主題,結合光影投影與現場演出,講述一名被植入 AI 晶片的少年,在真實與虛擬之間探索自我與科技倫理的故事。作品寓意深刻,為啟動典禮揭開充滿思辨與創意的序幕。
典禮中也特別介紹亮點場域實況,參與者可走進「傳接球實驗室」感受影像辨識與 AI 運算在運動中的應用;在「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體驗運用 AI 工具進行音樂作詞、作曲之創作,並於「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親手雕刻出牙齒立體結構。
此外,國研院生物模式中心依不同年齡層設計多元體驗活動,從親子族群到國高中生,都能透過觀察模式動物的行為與反應,了解大腦研究的關鍵技術,並透過體驗顯微手術與觀察操作,感受科研工作所需的專注與精準,讓參與者更能理解生命科學研究背後的專業精神與人文關懷。
跨部會攜手合作 以知識拓展創新視野
今年活動由國科會集結產官學研能量,與中研院、內政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農業部、衛福部、文化部、海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等11個政府機構攜手合作,並邀請22所大學實驗室及15家企業共同參與。自11月1日起,連續5個週末登場,開放全臺超過 100 個科研場域,內容涵蓋導覽、動手做、互動體驗、講座與營隊等多元形式。
國科會表示,Kiss Science 科研場域開放活動名額有限,部分熱門場域已額滿,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報名參加,一起走進全臺科研現場,親身體驗科學的真實樣貌。
------------------------------------------------------------------------------------------------------------------
報名相關事宜請洽:中華民國產業科技發展協進會
李怡蓁小姐、李岱融小姐電話: (02)2325-6800分機896、891
E-mail: jessie@mail.caita.org.tw / cindyrong@mail.caita.org.tw
官方網站: https://www.kissscience.tw/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kissscience/
「2025 Kiss Science—科學開門,青春不悶」活動今(1)日於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生物模式中心正式啟動,由國科會集結產官學研能量,自11月1日起連續5個週末登場,開放全臺超過 100 個科研場域,內容涵蓋導覽、動手做、互動體驗、講座與營隊等多元形式。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報名參加,一起走進全臺科研現場,親身體驗科學的真實樣貌。
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致詞指出,今年Kiss Science匯集全臺超過100個科研場域,新增32個參與單位,涵蓋生醫、能源、AI、永續、量子與環境科學等領域。國科會期望藉由場域開放,讓民眾走進實驗室,親眼見證科學家工作的日常,並感受臺灣科研創新的多元能量。
國研院生物模式中心主任秦咸靜說明,國研院生物模式中心依不同年齡層設計多元體驗活動,從親子族群到國高中生,都能透過觀察模式動物的行為與反應,感受科研工作所需的專注與精準,讓參與者更能理解生命科學研究背後的專業精神與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