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部頒發「第九屆杜聰明獎 (2015)」

科技部於4月20日上午9時30分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舉辦「第九屆杜聰明獎(2015)」頒獎典禮,由科技部部長徐爵民親自授獎。出席的貴賓包括杜聰明博士女兒杜淑純女士、德國在台協會處長及駐台代表歐博哲、中央研究院王惠鈞副院長及國內外產官學界人士等,德國宏博基金會雖無法出席,仍由秘書長錄製影片於現場播放,向二位得獎人表示祝賀。

 

科技部(前國科會)於2006年設立杜聰明獎,為我國政府對國外學者頒發之最高學術榮譽獎項,期能有效增進台灣與德國間之學術交流層級與深度,並能提升我國於國際學術界的能見度與地位,更有助於台灣獲獎學者在學術領域獲得國際認可。(杜聰明獎由來詳如附錄一)

 

本屆杜聰明獎由二位學術成就卓著之德方學者獲獎,得獎人獲頒獎座及獎金,第九屆得獎人有二,包括艾伯哈德-格羅斯教授(Eberhard Gross),為現任德國馬普研究院哈勒微結構物理研究所所長,是近代原子與分子科學、凝態物理、量子化學及材料科學領域極有創意、極具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為1984年提出的時間相關的密度泛函理論(TD-DFT),被廣泛運用於解釋和預測新材料的特性及新穎的動態現象,引導尖端材料的研發與設計,能夠有效掌握及操控新材料的研發及應用。格羅斯教授曾兩次訪問台灣,榮獲杜聰明獎後,他將定期來台講學與交流,以促成理論物理學家及化學家與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及工業研究院甚至台積電等的實驗學家合作探討與開發新興材料如熱電、太陽能、光電及自旋電子學材料等,提升台灣尖端材料的研發能力及國際知名度。

 

另一位得獎人為克里斯多弗•布拉司(Christoph Plass)教授,於1993年首創名為「限制性標記基因體掃描」(RLGS),即篩檢全人類基因體DNA甲基化變化之平台。RLGS首先被運用於在被控制的甲基化區域,辨識小鼠基因體中之新基因,提供第一套以基因體篩檢人類癌症檢體的檢測法,並於2000年在《Nature Genetics》與Costello等人發表了分析人類惡性腫瘤類型的重要論文。其研究闡明兩種使癌症基因沈默的機制,即基因改變與DNA甲基化,而這兩種機制又確立了以下四個研究領域:(1) 人體及小鼠惡性腫瘤甲基化DNA基因體之篩檢。(2)癌症基因之識別及功能性研究。(3)診斷與預測用之生物標記識別。(4)使表觀基因沈默之機制。這些研究領域讓抗癌的脫甲基藥物之研發展露了希望的曙光。

 

自2007至2014年間,本項「杜聰明獎」已遴選出10位優秀的得獎人,包括:2007年之尤納斯(Peter Jonas)及普樂格(Klaus Ploog)等二位、2009年之傅爾德(Peter Fulde)、2010年之漢尼希(Juergen Hennig),2011年之楚豪生(Harald zur Hausen)、穆蘭(Klaus Müllen)、雲格(Ansgar Juengel)等三位、2012年柏克曼(Johannes Buchmann)及2014年瓦塞(Rainer Waser)、菲斯(Claudia Felser)等二位,獲獎人均已與我國相關領域學者展開合作研究。我方學者獲頒宏博研究獎者,則有中研院翁啟惠、李德財、吳茂昆及劉國平共4位院士。

 

依據科技部與宏博基金會合作協議,「杜聰明─宏博研究獎」每年以交互頒獎方式表揚對方國家1-3名優秀學者,鼓勵獲獎人與對方國家學者合作研究。科技部將頒予德國獲獎人七萬五千美元,宏博基金會則授予台灣獲獎人五萬到七萬五千歐元。

 

宏博基金會,主要由德國外交部提供經費,每年補助全球約八百位學者赴德國學術訪問,累計超過二萬七千人,其中有51位諾貝爾獎得主。各國宏博獎得主均和基金會保持緊密聯繫,「杜聰明-宏博研究獎」的成立,將成為我國學者與國際頂尖學術社群接軌的新管道。

 

 

【附錄】

杜聰明獎之由來

科技部(以下簡稱本部) 為政府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之專責機構,主要任務為推動全國科技發展、支援學術研究及發展科學工業園區。在推動全國科技發展部分,本部即透過訂定各式補助作業(如:專題研究、產學合作、應用科技合作及跨領域整合型研究等)以提供國內專家學者更多經費支援和研究機會,並設置獎項(如:總統科學獎、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以表揚我國研究卓越並對社會有貢獻之學者專家,此外,亦積極推動各種國際合作方案,包括補助學者專家/大學生出席國際會議、補助科學技術人員國外研究及菁英計畫等等,期透過人員雙向交流與合作,能有效結合國際資源、強化我國優秀學術研究人員或團隊國際合作能力及研究能量。

 

科技部前身之國科會在2006年設立「杜聰明獎」,有效結合研究獎勵、國際合作與計畫補助三項作法,將推動全國科技發展之任務進一步轉換成為在台灣之世界級學術研究『認證』機構。本獎定位為我國授予外國人之最高學術獎,它的設立方式在於由本部與國際知名學術獎勵機構共同成立,以交互頒獎的方式進行,審查機制則各自獨立;其中,我國獎項頒發的對象為具國際知名度,且在其學術專業領域有重要發現或成果之國外研究學者,並鼓勵渠在獲獎後能至我國與國內學者進行合作研究,以增進雙方研究品質與價值;我國傑出研究學者則由國外學術獎勵機構頒予獎項,該獎不僅有助於我國獲獎學者在學術領域獲得國際認可,並可增加我國學術能力在國際之能見度、擴大國際合作交流層面,並提升在國際學術界之地位。

 

科技部(前國科會)以杜聰明先生(1893-1986)為名設立此項學術獎,概其一生歷經清朝、日據以及國民政府三個時代,在臺灣擁有很多「第一」的頭銜,對臺灣的貢獻橫跨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教育以及醫療政策領域,堪稱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代醫人。此外,此獎項鼓勵優先提名具有研發潛力之年輕學者,本著杜聰明先生其一生作育英才,提攜後學不遺餘力的精神,誠如杜博士個人所言:「我一生都在教書,從未替人看診,但我教育出的學生有數千人,他們都在替我照顧病人、維護人們的健康。」,科技部希望透過本獎項,能讓更多優異的年輕學者受到國際注目,並貢獻所學。

 

科技部(前國科會)選擇德國宏博基金會作為本案的第一個合作對象主因在於--宏博基金會的研究獎(Reserch Award)為德國最頂尖的獎項,蜚聲國際,與其合作,不僅可增進本部與德國宏博基金會的合作關係,對提升我國學術能力在國際能見度及聲譽亦具有實質及指標的意義;未來期望以相同模式與其他各國適當單位建立同樣的合作方案。

更新日期 :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