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工作坊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司 聯絡人:林芳美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989 

E-mail: fmlin@nstc.gov.tw

 

人工智慧(AI)的強勢興起,被認為具有掀起第四波工業革命的潛力,並且可能因此改變人類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模式。歐盟於2016年9月在人腦計畫中擬透過電腦模擬人腦工作,建立平台儲存、分析神經科學數據並模擬大腦進行大量複雜運算並規劃應用於醫療、機器人等領域;美國於2016年10月在國家人工智慧白皮書中提及將對AI相關研究進行長期投資並健全AI制度與法律;中國於2017年7月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亦提及2020年要跟上全球領先國家的AI技術與應用、2030年要成為全球主要的AI創新中心。

 

在此一變革浪潮下,科技部提出人工智慧推動策略,以「小國大戰略」的思維,在核心硬體設施、演算法技術、智慧應用領域等面向多管齊下,以人為本,建立AI創新生態圈,引導臺灣成為AI發展重鎮,打造臺灣新世代智慧生活,期能促成臺灣在國際AI產業價值鏈中扮演重要關鍵角色。

 

AI涵蓋的面向相當廣泛,舉凡晶片、雲端運算系統、終端硬體、類神經網絡、機器學習、語音辨識、影像辨識、大數據趨勢預測分析、金融科技、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等,都是人工智慧的應用範疇。有鑑於人工智慧對當前社會的影響在即,在努力促成人工智慧各個領域中的廣泛與深化應用之際,對於人工智慧發展過程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倫理爭議和法律問題等亦不容忽略。

 

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進一步引發勞動市場、產業結構、社會平等、專業倫理等層面的變動,而上述各層面的變動,也衍生出許多法律議題,有待產學研界合力釐清與克服。有鑑於此,科技部特別訂於106年9月25日(星期一)於台灣大學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舉辦「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工作坊,針對人工智慧對於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將帶來哪些影響,以及人工智慧在民刑事法律責任、個資保護、智慧財產權、行政管制、政府執法和跨國互動等法律層面,將有哪些潛在法律爭議值得注意,進行一天的研討與分析,以便提供給人工智慧研究者與產業參與者相關法學觀點與法律建議,並做為政府後續進行政策規劃及做成決策的參考。

更新日期 : 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