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菲VOTE雙邊國合計畫 : 馬尼拉隱沒帶的海洋及鄰近陸地上地球物理調查

臺菲VOTE計畫 : 馬尼拉隱沒帶的海洋及鄰近陸地上地球物理調查

計畫期程: 2020/12/1 - 2023/10/31

計畫主持人

許樹坤  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計畫摘要

海域所發生的大地震可能引發巨大海嘯,並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例如2004年的南亞海嘯與日本311海嘯皆是由發生在隱沒帶的地震所引發,最終釀成數十萬的死傷。菲律賓過去也有海嘯的紀錄,1976年棉蘭老島南部規模7.9的地震導致海嘯,襲擊菲律賓沿海地區,並造成了約8000的傷亡。其他如1990年的規模7.9的呂宋地震和2015年規模7.2薄荷島地震等,雖未誘發海嘯,但其強震所造成的災害仍重創當地。

 

馬尼拉海溝是發生大型逆衝地震與海嘯的高風險區域,一旦發生地震和海嘯,不僅僅會衝擊菲律賓西部沿海地區與馬尼拉大都會區,甚至可能會影響南海周圍國家(如台灣、越南、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因此本計畫希望透過整合海上和陸上資料,以求更全面地了解馬尼拉隱沒帶的演化過程,並期望研究成果能用於後續學術研究及防災等相關應用。     

 

成果

本計畫分別在2021與2022年使用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勵進研究船,完成兩個台菲國際合作航次。兩航次所收集的資料包含長支距多頻道反射震測、火花放電反射震測、海底地震儀與水深等多項海洋地球物理資料。

 

菲律賓斷層位處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過去曾發生規模7以上之大地震。然而,過去斷層在海域的延伸分布仍不清楚(圖一)。本計畫使用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所建置之長支距多頻道反射震測系統調查菲律賓斷層可能的海域斷層分布及海域地質構造(圖二),以期望能更了解整條斷層的面貌,獲取足夠的海域地層資訊供地震規模預估、地震危害評估等應用層面更多的參考。

 

 

 

圖一、LGD-2201航次所收集長支距多頻道反射震測之剖面位置。

 

 

圖二、時間域震測地層剖面,剖面位置標示於圖三紅線。

 

海底地震儀是一種直接把感震器放置在海底的地震觀測系統,在海洋地球物理調查與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本計畫透過臨時海底地震儀觀測網(圖三),監控2021年3月底至2022年3月中菲律賓呂宋島鄰近區域的地震活動概況(圖四)。架設在呂宋島西側海域的海底地震儀觀測網,能將地震觀測網的範圍由陸上拓展至外海,並有效提升地震定位的精確度。透過整合陸上與海上之地震站資料,可幫助我們更完整剖析目標區域的地底構造。

 

圖三、臨時海底地震儀觀測網,紅星標示發生於2022/7/27 00:43 (GMT) 規模7.0的地震。

 

圖四、海底地震儀OBS14於2022/07/27 0時至12時之波形紀錄。除規模7.0的地震外(發生於00:43),也記錄許多較小規模的海域地震。

更新日期 :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