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公共博物館在中國的第一個百年(1829-1929)

發稿日期:111年6月7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E-mail:mswei@nstc.gov.tw

 

博物館蒐藏了各式科學、藝術、歷史等重要物件,透過非文字方式保存過往的生活與知識,尤其有別於皇室貴族私人收藏,具有「公共性質」的博物館可發揮社會效應,使民眾有機會藉著博物館館藏學習以鑑往知來。本次講座係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戴麗娟,為大家揭開博物館的神秘面紗,一起瞭解當時的公共博物館展示的物件及影響。


戴教授鑽研法國史、世界史、人類學史及博物館史等領域,曾參與多項史前考古學及自然史研究領域的跨國合作。歷年來,戴教授也主持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深入探討博物館議題,包括2014年執行之「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十九世紀英人社群在澳門的科學文化活動遺緒」計畫,乃針對1868年創立的上海徐家匯博物院,及1829年至1834年設於澳門的「British Museum in China」博物館進行調查,補足當時資料缺陷,試圖釐清何者才是中國第一個實體博物館。


此外,針對自然史博物館相關典藏,戴教授也進行深入探討,包括2017年起進行的兩項研究計畫「動物標本製作技術與展示概念之發展與流傳:以法、英、美、中自然史博物館為對象的調查」及「法國譚衛道神父與北京北堂自然史標本陳列室」,藉由早期動物標本採集及檔案留存,探究自然史研究素材的取材、保存、技術的變化,尤其不同國家之間隨著不同的時空環境,針對博物館素材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挑戰及相關影響。

 

「公共博物館在中國的第一個百年(1829-1929)」講座時間為111年6月8日(星期三)下午3點至5點,因應疫情變化,採線上方式進行。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蔣竹山擔任主持兼與談人,究竟公共博物館對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有哪些影響,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透過線上直播,一起拜訪1829年至1929年的中國,探究公共博物館的精彩與多元。

 

 

線上直播|https://bit.ly/2GrzAGR
活動網站|http://colliber.ccu.edu.tw/salon/
更多精彩影片|https://bit.ly/353wvVN

 

 

 

人文沙龍海報「公共博物館在中國的第一個百年(1829-1929)」

更新日期 :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