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從文學看生死—如何從文學經典找到「人生指引燈」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楊李榮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549 

E-mail:lryang@nstc.gov.tw

 

「生死」是人生中的大事,也可以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在面對生死時,人們又該如何判斷與抉擇呢?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講座10月份第2場即將在24日登場,本次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先生,透過講座希望在文學的領域中,探討「生死」這道申論題。

 

單特聘研究員從72年開始任職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後來更名為歐美研究所),曾擔任歐美研究所所長,以及國內外知名文學期刊、評論的編輯委員、顧問等重要職務,所翻譯與學術著作相當多,獲獎無數,文學研究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單特聘研究員在英美文學的研究上,已經累積相當豐碩的的研究成果,包括族群與文化研究,以及近幾年持續進行的、戰爭寫作相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軸多是在大時代的社會結構下,細緻的探索書寫者的意識形態等各種成因,然而單特聘研究員在學術研究之外,其實也精通佛學思想,在探索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同時,縝密地歸納、整理關於生死之間的巧妙,讓所有錯縱複雜的概念回歸到最簡單也最困難的「生死問題」,此問題尤其耐人尋味。單特聘研究員認為,文學是人性的表達與人生的反映,對於有關生與死的重大議題尤其需要嚴肅面對,並審慎處理。不同時代的作者運用精練的文字、純熟的技巧,將個人當下的所思所感和精神傳達給讀者,即使跨越遙遠的時間與空間,仍能感動不同時空的讀者,讓人產生共鳴,因此而能得到啟發與慰藉。

 

在本次講座活動中,單特聘研究員將引用其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的成果《格理弗遊記》,以及王安琪老師譯注的《赫克歷險記》做為穿針引線的案例說明。《格理弗遊記》是英國著名的諷刺文學作品,《赫克歷險記》則是美國文學的開端,兩本書看似充滿童趣,但其實具有許多隱藏的涵義。究竟要如何在經典文學的領域中,尋找出對於「生死」的獨到見解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這一場精彩的文學思想探索活動,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

 

「從文學看生死—如何從文學經典找到人生指引燈」講座時間為10月24日(星期三)下午1點至3點,地點在國立南投高中;除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擔任主講人,另邀請南投高中校長巫春貴主持,並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林松燕教授擔任與談人,共同從文學的經典中一探「文學中的生死觀」。

人文沙龍官網:https://web.nstc.gov.tw/Humanitiessalon/2021/2018-10.htm

 

【註1】:《格理弗遊記》故事概要

描述遭逢海難的格理弗,流落他鄉,展開一連串異國之旅。在小人國的格理弗食量超大,身為巨人的他看盡人類的渺小;他為小人國建立奇功,深受皇帝的倚重,卻遭受其它大臣誣陷,不得不離去。在大人國,國王處理政事的態度令格理弗相當好奇:只要有人能使原先長出一枝稻穗的地方長出兩枝稻穗,他的貢獻就比任何政治人物來得大。漂浮在天空的「飛行島」對人民實行高壓統治;附近諸島上有人可以長生不死,卻活得很不快樂;有人可用魔法召喚死者,詢問歷史真相。

 

此遊記以異域遊記透視人性本質,藉由小人、大人、慧駰、犽猢對照人類的罪惡與貪婪;作者張望世界,為的是在瑰麗的想像中追求人類的美與善。本書是奇幻文學的先驅,更是挑戰人性的試煉之旅。

 

【註2】:《赫克歷險記》故事概要

描述赫克逃離文明社會的羈束,夥同逃離奴隸制度的黑奴吉姆,聯袂撐著木筏順流而下密西西比河尋求自由。表面上是一個無家可歸叛逆男孩離鄉背井四處流浪的故事,實際上是深入美國社會各階層文化的「意識型態批判」,以南北戰爭前沿岸鄉鎮村莊為縮影。從一個半文盲十四歲男孩的另類角度,旁觀成人的世故世界,運用「反諷」手法間接暴露其價值觀的荒謬虛偽,對人性的剖析諷刺尤其深入。

更新日期 :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