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推翻在海洋中注入鐵元素來減緩全球氣候暖化趨勢的假說-台灣學者參與跨國研究成果獲登Nature

在科技部和臺大的經費支持下,臺大地質科學系任昊佳助理教授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Doherty 地球觀測站的研究人員合作,近期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在海洋沈積物的研究上,對海洋注入鐵元素未必會如預期增加可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植物,因此注入鐵元素來減緩氣候變暖趨勢的期待也落空。在該新研究中,任博士及其合作團隊提出一個結論,藻類生長的增加反而有可能抑制其在鄰近地方的生長,這是因為藻類生長需要多種營養物質以恰當的比例存在,如果因為鐵元素的增加,促進了藻類在一個區域的大量生長,其會消耗其它營養元素(如硝酸鹽和磷酸鹽),當該區域的海水順水流循環到下一個區域時,硝酸鹽和磷酸鹽則是相對稀少,因此即使鐵元素的增加也無法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提高。

 

海洋中生活的藻類植物需要微量的鐵元素進行光合作用,過去的研究發現海洋的某些部分缺乏鐵元素,因而藻類稀少,不過近期的現代海洋學研究發現,當研究人員傾倒鐵顆粒進入這些地區,就可以使藻類的快速生長。藻類行光合作用時,汲取空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並隨之將二氧化碳轉移到海洋中,這似乎是可以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一個途徑,因此,就有了提議大規模對海洋進行鐵施肥,來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過去海底沉積物的分析結果顯示,在過去的冰河期含鐵豐富的粉塵從寒冷荒蕪的內陸吹到海洋,在很多區域明顯的促進了藻類的生長,而當時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也確實較低。所以一些科學家認為,鐵施肥和二氧化碳相應下降是造成和維持寒冷冰河期的原因之一。這個先前提出的假說,在任教授與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呈現後,應已不攻自破。

 

發表的論文“No iron fertilization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last ice age”出現在2016年1月28日的Nature雜誌上。文章全文請參見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9/n7587/full/nature16453.html

更新日期 : 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