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 聯絡人:陳佩芬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523
E-mail:pfchen@nstc.gov.tw
綜合各媒體報導,今年1月6日一艘裝載13.6萬噸石油(近100萬桶凝析油)的油輪與一艘貨船在東海相撞(下左圖和右照片),油輪有爆炸和沉沒的危險,船上有毒油料可能隨洋流漂流擴散,各方評估對東海海洋環境可能造成災害。由於值此冬季東北季風期,強烈的東北風和冬季南向的中國大陸沿岸流均可能把大氣和海洋污染物向南輸送,因此科技部自然科學與永續研究發展司與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利用臺灣海洋學界過去研究和海洋學門資料庫海流資料,假設此事件發生污染物洩漏至海洋,研究受污染海水經由風吹、洋流推送往南進入臺灣海峽的可能性,同時綜整三艘海洋研究船歷年洋流觀測資料、多項衛星遙測資料、數值模擬結果等資訊預估污染物未來可能的動向,以提供相關政府部門擬定後續因應策略的參考。
污染物擴散狀況將隨海域風場、洋流及天氣的變化有所改變
依據統計海流、模式模擬及衛星遙測各項資訊初步推估,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將視現場油洩漏的程度、油料本身的特性及與海水的物理和化學作用、未來一個月天氣和風場的變化、長江口環流的作用、大陸沿岸流的強弱等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對臺灣地區鄰近海域較好的情況是污染物隨著海流向北往黃海漂移,季風減弱減小大氣污染物向南擴散;另方面則因未來事故海域天候、海況仍有變數,所以也不能排除一部分污染物被洋流推送和擴散進入大陸沿岸流系統的可能,若是如此,30-60天後,受污染的海水可能沿大陸海岸向南進入臺灣海峽,進而有可能順著海峽中部逆時轉向的海流(橫向流),被帶到臺灣西、北部海岸,這可說是最壞的狀況,對臺灣周邊海域環境、生態、漁業的影響值得各相關部門及學界注意。然此種情境會隨著東北季風減弱(平均約從3月起) 、大陸沿岸流退縮、由南而來的黑潮支流增強而逐漸消失。未來科技部將與學界持續共同密切注意本次撞船事件的後續發展,隨時與政府相關部門配合,協助推估受污染海水的動向和濃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