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整合國內氣候變遷研究能量,在國科會「優勢領域主軸計畫」經費支持下成立的氣候變遷研究聯盟(Consortium for Climate Change Study, CCliCS)-「氣候變遷實驗室」 (Laboratory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CCR),將於 5 月 16 日在中央研究院正式掛牌運作。該實驗室將扮演國內氣候變遷研究匯集中心的角色,網羅國內外傑出氣候研究人才,建構一系列氣候系統模式,強化國內的氣候變遷模擬與推估能力,探索氣候變化 推估未來氣候變遷。
國科會所補助建置的氣候變遷實驗室,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許晃雄研究員擔任主任與聯盟計畫總主持人。經過 9 個月的積極籌備建置,氣候變遷實驗室今年春天正式與國人見面,象徵台灣氣候變遷研究的新里程。
許晃雄教授表示,全球環境的快速變化與近幾十年來的快速全球暖化現象,全球環境與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科技研究發展首要項目之一,區域氣候變遷推估則是主要的研發挑戰。這項工作必須建立在完整的模式群組基礎之上。理想中的模式為高解析度的地球系統模式,不僅空間解析度高達數公里,也必須能完善的模擬影響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冰雪、陸地、生態與人為影響等)的各種正反回饋過程,以及極端天氣與氣候的特性。
世界各國面對此一史無前例的巨大挑戰,都是以成立研究中心,長期投入人力與物力,發展氣候變遷推估能力,包括人才培育、模式研發、高速計算等。在國科會的推動下,國內氣候變遷研究已經有顯著成效,惟在氣候變遷推估方面,仍多仰賴國外提供上游資訊,不利於展開較為全面性的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衝擊研究。氣候變遷研究聯盟網羅國內在氣候研究、模式發展與模擬方面極具經驗的研究人員,以設於中央研究院的氣候變遷實驗室為核心,台灣大學、中央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大學的研究人員為合作夥伴,擬以五年為期,培養國內所缺乏的氣候變遷模擬團隊,建立台灣氣候變遷模擬與詮釋所需的關鍵能力。
氣候變遷實驗室將:1)建構一套國內可以自行修改研發的地球系統模式群組-2全球地球系統模式、高解析度(數十公里)全球大氣模式、超高解析度區域模式;2)改善引進之模式群組的物理參數化,建構台灣氣候模式系統;3)利用模式評估自然與人為氣候變遷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的衝擊;4)建立氣候變遷對極端天氣與氣候衝擊的評估與推估能力;5)建立氣候變遷模擬平台與資料庫;6)參與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之撰寫。
氣候變遷科學研究不是單一單位或計畫有能力完成的工作,而是需國內各相關單位的密切分工合作。為強化國內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的整合程度,氣候變遷實驗室將推動台灣氣候變遷研究平台的概念。該平台是一個虛擬平台,目的為整合國內的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的研究能量與成果。在該平台中,台灣氣候變遷實驗室將扮演基礎與應用研究的上游角色,目的為社群氣候模式群組與氣候變遷資料平台的建構、發展與維護,結合學研界提升國內氣候變異變遷的研究能量與成果。實驗室將與學研界共同擬訂氣候變異模擬與變遷模擬策略,與國網中心合作,利用「御風者」高速電腦,進行個人計畫與一般整合計畫無法進行的大規模氣候模擬與推估計算,所產出之社群模式群組與資料,將透過氣候變遷模擬與資料平台提供學研界(如國科會一般研究計畫與主動推動之氣候變遷相關計畫、颱洪研究中心、大學研究中心等)與作業界(如氣象局)使用。實驗室也將透過與各大學合作設立的學程以及短期訓練課程為台灣的氣候變遷研究培育人才。
經由氣候變遷實驗室,我們將建構與提升國內氣候模擬能力,使台灣成為有能力發展地球系統模式的國家之一,提出具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提升國內氣候變遷研究效率,提供高解析氣候變遷模擬資料,以便進行台灣氣候變遷衝擊之風險評估;培養新一代氣候模式發展與模擬人才,持續提升台灣氣候變遷推估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