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郭子仙博士 電話:(02)2737-8011
E-mail:thkuo@nstc.gov.tw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於今(17)日,率領由國際知名學者及執行專案計畫相關主持人、相關領域召集人等學者專家所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及科技部自然司、人文司、科國司同仁共64位,登上東沙島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會議及現勘活動。國際學者包括來自美國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George Patton Lohmann研究員、來自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所的Tetsuo Nakazawa博士與名古屋大學宇宙地球環境研究所的Kazuhisa Tsuboki教授。此為國際學者與國內學者共同規劃在南海區域的國際科學合作研究活動。
科技部及其前身-國科會自民國93年起,開始補助南海區域的科學研究計畫,包括地質地物、海洋、大氣、人文地理等地球環境科學的研究,並在東沙與太平島上建置地震與氣象觀測站,提供全球科學界研究觀測資料。蔡英文總統於105年7月針對南海議題提出的「四點原則及五項做法」,亦明確指示科技部要開放科研名額,由相關部會邀請國際學者到太平(與東沙)島,進行地質、地震、氣象、氣候變遷等國際科學合作研究。據此,科技部於105年11月即成立南海國際科學研究中心計畫辦公室,並於106年9月5日舉辦「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論壇」,並帶領國內外學者專家科研團隊登上南沙太平島,規劃南海區域科學研究。此外,科技部亦於107年7月起推動執行「智慧災防新南向」專案計畫,計畫內容包括三大主軸:①智慧災防新南向執行推動辦公室暨新南向國家地球科學重點科技合作研究深耕計畫;②東沙科學研究站擴充及維運與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設施建置與管理計畫; ③建置維運新南向國家整合式災害情資決策系統與智慧防震技術輸出計畫等,透過南海雙島(太平與東沙島)基礎研究設施之建置,以及定期辦理科學研討會和加強南海周邊國家科學合作研究、人才交流及培育的方式,擴大相關領域國際鏈結及跨領域研究合作,充分發揮我國在南海地區的優勢,形成整體影響力,以推動科技創新的區域鏈結。
東沙環礁淺海域面積達500平方公里,水深小於20公尺,各種熱帶海洋棲所及珊瑚礁形成複雜生態系,另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內波發生在此東沙海域,極具科學研究價值。此次東沙研究現勘活動中,主要針對地質地物、大氣與海洋環境科學等環境科學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分享在南海地區的研究經驗與成果,對於各議題深入研討及規劃未來在南海地區的國際科學合作研究,期望能全面深化科學研究成果,進而吸引國際人才,促進國際學術合作及人才交流。
東沙國家公園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