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題目 |
作者 |
卷期 |
日期 |
---|---|---|---|---|
1 |
李豐楙 |
2.4 |
2000.02 | |
2 |
李豐楙 |
5.2 |
2004.03 |
|
3 |
唐凰禎 |
6.2 |
2005.03 |
|
4 |
耿立群 |
6.2 |
2005.03 |
|
5 |
王福楨 |
6.2 |
2005.03 |
|
6 | 文學一學門及語言學門 專題計畫申請案件注意事項 |
何醇麗 |
6.4 |
2005.09 |
7 | 「中文學門國際暨國內期刊評比研究計畫」執行成果與檢討 |
葉國良 張寶三 |
7.4 |
2006.09 |
8 |
鄭毓瑜 |
7.4 |
2006.09 |
|
9 |
林明德 黃文吉 |
8.2 |
2007.03 |
|
10 | 人文學熱門及前瞻緒言 |
葉國良 |
8.2 |
2007.03 |
11 |
張寶三 |
8.2 |
2007.03 |
|
12 |
「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 | 顏崑陽 |
8.3 |
2007.06 |
13 |
中文學科研究生赴美研究的潛在影響 | 蔡玫姿 |
8.3 |
2007.06 |
14 |
葉國良 |
8.4 |
2007.09 |
|
15 |
葉國良 楊儒賓 徐興慶 朱秋而 廖肇亨 |
8.4 |
2007.09 |
|
16 |
楊儒賓 |
9.3 |
2008.06 |
|
17 |
王璦玲 |
9.4 |
2008.09 |
|
18 |
邱貴芬 |
10.1 |
2008.12 |
|
19 | 儒佛交涉與日本漢學:從《佛教與儒教》一書談起 | 廖肇亨 | 10.3 | 2009.06 |
20 | 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國科會「超越文本」規劃推動計畫前半部執行回顧 |
陳玨 |
10.3 |
2009.06 |
21 | 2009「 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 」國際學術研討會簡報 |
陳器文 |
11.2 |
2010.03 |
22 |
楊儒賓 |
11.3 |
2010.06 |
|
23 |
黃麗娟 |
11.3 |
2010.06 |
|
24 |
竺家寧 |
11.3 |
2010.06 |
|
25 |
莊雅州 |
11.3 |
2010.06 |
|
26 | 中文學門小學類文字學領域的困境與省思 | 人文處中文學門 |
11.3 |
2010.06 |
27 |
陳麗桂 |
11.3 |
2010.06 |
|
28 | 開啟現代中國研究的視野:談「 魯迅、周作人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研讀會 | 彭明偉 |
11.3 |
2010.06 |
29 | 隱喻.抒情與敘事.觀看—中文學門跨域整合研習營報導 | 賴錫三 |
12.2 |
2011.03 |
30 | 「詩話與詩學、文化:清代篇」研讀會簡介 |
吳彩娥 |
12.2 |
2011.03 |
31 |
楊儒賓 |
12.2 |
2011.03 |
|
32 |
邱貴芬 |
12.3 |
2011.06 |
|
33 | 東亞視座下的臺灣人文科學 | 楊儒賓 | 13.1 | 2011.12 |
34 | 《百年人文傳承大展》對談活動(續)以學術成果推廣人文素養─記 「百年人文傳承大展」 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三場對談活動 |
楊儒賓 鄭毓瑜 |
13.2 | 2012.03 |
35 | 《百年人文傳承大展》對談活動(續)百年來京劇的演進 | 編輯室 | 13.2 | 2012.03 |
36 | 《百年人文傳承大展》對談活動(續)百年河山 | 編輯室 | 13.2 | 2012.03 |
37 | 《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圖錄(續)繽紛盛宴—多源 (元) 共生與中文學門 | 鄭毓瑜 | 13.2 | 2012.03 |
38 | 《中華民國發展史》系列(續)文學藝術是中華民國的精神史 | 陳芳明 | 13.2 | 2012.03 |
39 | 二○一一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獎感言 | 李奭學 | 13.3 | 2012.06 |
40 | 從「域外(東亞)漢學」到「國際『漢學研究 』」 |
王國良 |
13.4 | 2012.09 |
41 | 「中國古籍叢書目錄資料庫」的建置與效益 | 劉寧慧 | 14.1 | 2012.12 |
42 | 韓國漢文學傳統之研究圖書計畫執行心得—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之一 | 簡錦松 | 14.1 | 2012.12 |
43 | 「法儒脈絡淵源遠,漢學薪傳論譔豐」─「法國漢學研究圖書補助計畫」成果回顧與檢討 | 賴貴三 | 14.1 | 2012.12 |
44 | 「文與體」: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紀要 | 許暉林 | 14.1 | 2012.12 |
45 | 談「 學術史」、「思想史」 與「 社會史」 研究的關連問題 |
戴景賢 |
14.3 | 2013.06 |
46 | 「人文風景」 的建制與開展—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紀要 |
高嘉謙 |
15.1 | 2013.12 |
47 | 拓展「 漢學與物質文化」 研究的新視野—介紹科技部近年在該領域的四個大型計畫 | 陳玨 | 15.2 | 2014.03 |
48 | 當代兩岸戲曲交流的回顧與研析(1949-2009) | 蔡欣欣 | 15.2 | 2014.03 |
49 | 走在鋼索上的人生賭注 | 陳培豐 | 15.3 | 2014.06 |
50 | 由《神聖的教化》專書寫作談禮儀研究的一點反思 | 林素娟 | 15.4 | 2014.09 |
51 | 《當代新道家》 的古典新義 | 賴錫三 | 15.4 | 2014.09 |
52 | 一個新生成的學術空間—文獻學 | 周彥文 | 15.4 | 2014.09 |
53 | 《近代詩經白話譯註的興起與開展》學術專書寫作心得分享 | 朱孟庭 | 15.4 | 2014.09 |
54 | 從人文到數位人文:知識微縮革命與人文研究範式的轉向 | 鄭文惠 | 15.4 | 2014.09 |
55 | 經典詮釋中的思想史—關於《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 | 車行健 | 16.1 | 2014.12 |
56 | 袁枚的詩歌 | 張健 | 16.1 | 2014.12 |
57 | 《「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研究心得 | 蕭麗華 | 16.1 | 2014.12 |
58 | 詩與思的交響曲—《陶淵明的人境詩學》 | 蔡瑜 | 16.1 | 2014.12 |
59 |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專書簡介 | 鄭毓瑜 | 16.1 | 2014.12 |
60 | 《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之問題架構 | 江建俊 | 16.1 | 2014.12 |
61 | 文學、詮釋與宗教—古典文獻學的跨界研究 | 趙飛鵬 | 16.1 | 2014.12 |
62 | 「從人文到數位人文」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紀要 | 何立行 | 16.2 | 2015.03 |
63 | 回首來時路 | 嚴志雄 | 16.3 | 2015.06 |
64 | 應教木鐸振春風—李炳南先生數位人文相關計畫心得分享 | 周玟觀 | 17.1 | 2015.12 |
65 | 論文發想與學術倫理 | 葉國良 | 17.2 | 2016.03 |
66 | 中文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書的撰寫與審查 | 廖美玉 | 17.2 | 2016.03 |
67 | 「人文山水」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紀要 |
王怡云 李堯涓 |
17.2 | 2016.03 |
68 | 數位人文取徑下歷史研究的轉折與開展—以《 自由中國》為例 |
薛化元 江子揚 蔡銘峰 劉吉軒 |
17.2 | 2016.03 |
69 | 「當代新道家」的鋪橋造路:一條「道家型知識分子」的林中路 | 賴錫三 | 17.3 | 2016.06 |
70 | 「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會議紀要 | 李宗焜 | 17.4 | 2016.09 |
71 | 文學一(中文)學門熱門前瞻議題成果報告 | 蔡英俊 | 18.2 | 2017.3 |
72 | 身在「文學一學門」的我見我思 | 廖美玉 | 18.3 | 2017.5 |
73 | 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跨世代對談 | 潘怡帆 | 18.4 | 2017.9 |
74 | 必也正名乎? | 楊儒賓 | 18.4 | 2017.9 |
75 | 搭起數位與人文的橋 | 祝平次 | 19.1 | 2017.12 |
76 | 民俗版畫中的想像與現實 | 人文沙龍團隊 | 19.1 | 2017.12 |
77 | 數位人文與空間資訊的對話:跨領域的臺灣旅遊文學研究 | 林淑慧 | 19.2 | 2018.3 |
78 | 觀古今之變,思東西之間:一個跨領域的啟示 | 林啟屏 | 19.2 | 2018.3 |
79 | 故縱與鬼律:西遊途中的召喚土地 | 人文沙龍團隊 | 19.2 | 2018.3 |
80 | 路遙不覺遠我的詩學之路 | 蔡瑜 | 19.3 | 2018.6 |
81 | (中文學門跨領域對談)AI和「釶」的作家夢 |
張澄清 李忠達 胡雲薇 |
19.4 | 2018.9 |
82 | 「後人類時代的科技與文學」講座簡介 | 陳國偉 | 19.4 | 2018.9 |
83 | (夏季系列講座之一)比未來近的遠方:科幻文學與當代生命情境 | 楊勝博 | 19.4 | 2018.9 |
84 | (夏季系列講座之二)擬像的光年:後物種/倫理的書寫狂歡 | 李如恩 | 19.4 | 2018.9 |
85 | 人文大師下午茶.王德威院士談「思想的文學、行動的文學」 | 李忠達 | 19.4 | 2018.9 |
86 | 澎湖學永恆的亮點: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 | 人文沙龍團隊 | 19.4 | 2018.9 |
87 | 海上社會轉型中的文心、文人與文化:《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專書簡介 | 呂文翠 | 19.4 | 2018.9 |
88 | 詩的南方:時代變革下的離散文學現場 | 高嘉謙 | 19.4 | 2018.9 |
89 | 文學及藝術學門新南向人文考察團馬來西亞出國報告 |
胡曉真 梅家玲 高嘉謙 張錦忠 石曉楓 蔡宜妮 何醇麗 藍文君 陳育芬 |
20.1 | 2018.12 |
90 | 「非│常經典」研習營側記 | 朱先敏 | 20.1 | 2018.12 |
91 | 技術、藝術或志業?–撰寫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與規劃個人學術生涯 | 胡曉真 | 20.1 | 2018.12 |
92 | 文學一學門多年期研究計畫撰寫經驗分享 | 許俊雅 | 20.1 | 2018.12 |
93 | 文化與科技論壇(二):AI的文學夢 | 謝一誼 | 20.1 | 2018.12 |
94 | 人文行遠專書講座–曾永義院士談『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 | 李忠達 | 20.1 | 2018.12 |
95 | 裴松之《三國志注》新論一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簡介 | 王文進 | 20.1 | 2018.12 |
96 | 開啟戲曲與音韻通道的鑰匙–《中原音韻箋釋》導讀 | 李惠綿 | 20.1 | 2018.12 |
97 | 《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記後 | 陳睿宏 | 20.1 | 2018.12 |
98 | 另一座漫長的史詩–《繆斯與酒神的饗宴:戰後臺灣現代詩刻文本的複合與延異》撰寫思維歷程 | 解昆樺 | 20.1 | 2018.12 |
99 | 「後人類時代的科技與文學」特別講座: 日本科幻小說與戰後社會 | 王品涵 | 20.2 | 2019.3 |
100 | 後人類時代,我們真的趕上了? | 陳國偉 | 20.2 | 2019.3 |
101 | 秘密花園-清代女性敘事文學中的幽隠空間與心靈世界 | 人文沙龍團隊 | 20.2 | 2019.3 |
102 | 晚明思潮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 人文沙龍團隊 | 20.3 | 2019.6 |
103 | 臺灣「新」文學99年:回顧與展望 | 人文沙龍團隊 | 20.3 | 2019.6 |
104 | 「後人類人文與科幻」講座簡介 | 陳國偉 | 20.4 | 2019.9 |
105 | 科技社會下的物種/生命越界與控制:「後人類人文與科幻」系列講座-臺灣大學場 | 廖紹凱 | 20.4 | 2019.9 |
106 | 界限的測繪:「後人類人文與科幻」系列講座-中興大學場 | 陳木青 | 20.4 | 2019.9 |
107 | 公民.價值@AI論壇 | 李仲軒 | 21.1 | 2019.12 |
108 | 純文學與科幻的交錯、真實與虛構的思辨:「後人類人文與科幻」系列講座ー東華大學場 | 馬立軒 | 21.1 | 2019.12 |
109 | 越過文明與身體的邊界:「後人類人文與科幻」系列講座ー中正大學場 | 梁鈞筌 | 21.1 | 2019.12 |
110 | 莊子,漫游ー庖丁解牛的人文風景「河」與「刀」的養生隱喻 | 人文沙龍團隊 | 21.1 | 2019.12 |
111 | 東南亞華人文化調適的研究思路 | 南向華語與文化傳釋計畫團隊 | 21.1 | 2019.12 |
112 | 來去鬥鬧熱ー談臺灣民俗研究的幾個面向 | 人文沙龍團隊 | 21.2 | 2020.3 |
113 | 探勘華語科幻研究與遊戲科技應用的新可能:「後人類人文與科幻學術工作坊」側記 | 呂樾 | 21.2 | 2020.3 |
114 | 穿透心靈深處ー傳統學術意義的再現 | 范麗梅 | 21.2 | 2020.3 |
115 | 彷彿若有光 | 胡曉真 | 21.3 | 2020.6 |
116 |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 | 邱怡瑄 | 21.4 | 2020.9 |
117 | 讀新詩,看臺灣:一九六八 | 人文沙龍團隊 | 21.4 | 2020.9 |
118 | 仰首看永恆:楊牧的創作與學思 | 人文沙龍團隊 | 21.4 | 2020.9 |
119 | 人文學與數位技術的現在和未來 | 祝平次 | 22.1 | 2020.12 |
120 | 無法置身事外的化外之地 | 黃冠閔 | 22.2 | 2021.3 |
121 | 在媒介裡求生:臺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 | 人文沙龍團隊 | 22.3 | 2021.6 |
122 | 旅行的文學社會學ー臺灣的觀光歷史與符號運作 | 人文沙龍團隊 | 23.1 | 2021.12 |
123 | 從「臺灣文學大典」到維基百科詞條建置:(臺灣)文學的轉譯與研究課題 | 邱貴芬 | 23.2 | 2022.3 |
124 | 城市空間、現代大學與知識分子:以上海大學(1923-1927)為例 | 人文沙龍團隊 | 23.3 | 2022.6 |
125 | 尋訪修竹微徑間的人文印痕 | 曹淑娟 | 23.3 | 2022.6 |
126 | 人文大師下午茶.蔡英俊教授「個體、自我與想像:文學研究與當代知識語境的開展」 | 朱怡璇 | 23.4 | 2022.9 |
127 | 「意識」與「自我」概念的形塑:人文學與生命科學的碰觸 | 蔡英俊 | 24.1 | 2022.12 |
128 | 兩種「文學史」的書寫典型:談黃得時的《臺灣文學史》與臺靜農的《中國文學史》 | 人文沙龍團隊 | 24.1 | 2022.12 |
129 | 走進古典,閱讀古代 | 人文沙龍團隊 | 24.2 | 2023.3 |
130 | 出版物/務: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追求 | 人文沙龍團隊 | 24.2 | 2023.3 |
131 | 人文研究新天地─臺灣兒童文學研究在國際 | 吳玫瑛 | 24.3 | 2023.6 |
132 | 追尋佛教文學的軌跡:寫本、講唱、書頁臥遊與網路漫遊 | 人文沙龍團隊 | 24.4 | 2023.9 |
133 | 「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氣論與抒情的交織對話」研習營報導 | 黃繼立 | 25.1 | 2023.12 |
134 | 在研究旅程中發掘異音、觀照互動 | 羅景文 | 25.1 | 2023.12 |
135 | 詩心未死,只待喚醒─讓我們都做個「生活詩人」吧! | 人文沙龍團隊 | 25.2 | 2024.3 |
136 | 「抒情」的時代性─陳世驤與楊牧 | 人文沙龍團隊 | 25.2 | 2024.3 |
137 | 泰雅口傳與民族教育:校園中重新聽見的Lmuhuw | 人文沙龍團隊 | 25.3 | 2024.6 |
138 | 古典詩歌的海洋世界:從中國的「海盜之歌」說起 | 人文沙龍團隊 | 25.3 | 2024.6 |
139 | 人文的論述與實踐沒有邊界―國科會人文處文學一「物類/共生.環境/倫理」研習營側記 | 吳冠宏 | 25.4 | 2024.9 |
140 | 海國詩路與南洋風土 | 人文沙龍團隊 | 26.2 | 2025.3 |
141 | 福佑我庄:一個典型台灣村落的民俗地景 | 人文沙龍團隊 | 26.2 | 2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