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題目 |
作者 |
卷期 |
日期 |
---|---|---|---|---|
1 |
林翠湄 |
2.2 |
1999.08 |
|
2 |
朱敬一 |
2.2 |
1999.08 |
|
3 |
楊瑞珠 |
2.2 |
1999.08 |
|
4 |
林芳美 |
2.2 |
1999.08 |
|
5 |
魏念怡 |
2.2 |
1999.08 |
|
6 |
秦志平 |
2.2 |
1999.08 |
|
7 |
朱敬一 |
2.2 |
1999.08 |
|
8 |
羅曼真 |
2.2 |
1999.08 |
|
9 |
何醇麗 林寶玉 |
2.3 |
1999.11 |
|
10 |
朱敬一 陳東升 楊瑞珠 林芳美 |
2.3 |
1999.11 |
|
11 |
管中閔 |
2.3 |
1999.11 |
|
12 |
國科會 |
2.3 |
1999.11 |
|
13 |
朱敬一 |
2.4 |
2000.02 |
|
14 |
陳東升 |
2.4 |
2000.02 |
|
15 |
編輯室 |
2.4 |
2000.02 |
|
16 |
林翠湄 包蕙蘭 |
3.1 |
2000.05 |
|
17 |
編輯室 |
3.1 |
2000.05 |
|
18 |
林芳美 |
3.1 |
2000.05 |
|
19 |
林芳美 |
3.1 |
2000.05 |
|
20 |
朱敬一 |
3.1 |
2000.05 |
|
21 |
魏念怡 |
3.1 |
2000.05 |
|
22 | 「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的建置概況 |
管中閔 于若蓉 |
3.2 | 2000.10 |
23 |
編輯室 |
3.2 |
2000.10 |
|
24 |
國科會 |
3.2 |
2000.10 |
|
25 |
王汎森 |
3.2 |
2000.10 |
|
26 |
編輯室 |
3.3 |
2001.02 |
|
27 |
王汎森 |
3.3 |
2001.02 |
|
28 |
陳東升 |
3.3 |
2001.02 |
|
29 | 印書館與出版社:由歐美大學出版社的經營理念談國內學術出版事業面對的課題 | 蔣斌 | 3.3 | 2001.02 |
30 |
編輯室 |
4.1 |
2001.09 |
|
31 |
楊啟航 |
4.1 |
2001.09 |
|
32 |
胡昌智 |
4.2 |
2002.04 |
|
33 |
王汎森 |
4.2 |
2002.04 |
|
34 |
于若蓉 管中閔 賴景昌 |
4.2 |
2002.04 | |
35 |
朱敬一 王汎森 |
4.3 |
2002.09 |
|
36 |
李欣午 |
4.3 |
2002.09 |
|
37 |
楊李榮 |
4.3 |
2002.09 |
|
38 |
編輯室 |
4.4 |
2003.03 |
|
39 |
賴景昌 |
5.2 |
2004.03 |
|
40 |
編輯室 |
5.2 |
2004.03 |
|
41 |
戴浩一 |
5.2 |
2004.03 |
|
42 |
黃美金 陳淑君 |
5.2 |
2004.03 |
|
43 |
黃美金 陳淑君 |
5.3 |
2004.06 |
|
44 |
黃宣範 |
5.3 |
2004.06 |
|
45 |
林正弘 |
5.3 |
2004.06 |
|
46 |
黃美金 陳淑君 |
6.2 |
2005.03 |
|
47 |
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6.3 |
2005.06 |
|
48 |
人文學研究中心 |
6.3 |
2005.06 |
|
49 |
姚良婷 |
6.3 |
2005.06 |
|
50 |
黃美金 陳淑君 |
6.4 |
2005.09 |
|
51 |
陳東升 |
6.4 |
2005.09 |
|
52 |
陳紹麗 |
6.4 |
2005.09 |
|
53 |
編輯室 |
7.2 |
2006.03 |
|
54 |
陳東升 |
7.3 |
2006.06 |
|
55 |
林翠湄 |
7.3 |
2006.06 |
|
56 |
姚良婷 |
7.3 |
2006.06 |
|
57 |
魏念怡 陳東升 |
7.3 |
2006.06 |
|
58 |
賴景昌 |
7.4 |
2006.09 |
|
59 |
蘇其康 |
7.4 |
2006.09 |
|
60 |
黃宣範 |
7.4 |
2006.09 |
|
61 |
陳昭珍 |
8.1 |
2006.12 |
|
62 | 創新行政作業,服務學術社群:專訪國科會人文處陳東升處長 | 邱漢平 | 8.3 | 2007.06 |
63 |
楊李榮 |
8.3 |
2007.06 |
|
64 |
魏念怡 |
8.3 |
2007.06 |
|
65 |
金曉珍 |
8.3 |
2007.06 |
|
66 |
金曉珍 |
8.3 |
2007.06 |
|
67 |
章英華 |
9.1 |
2007.12 |
|
68 |
黃宣範 |
9.2 |
2008.03 |
|
69 |
賴景昌 |
9.2 |
2008.03 |
|
70 |
楊寧蓀 |
9.4 |
2008.09 |
|
71 |
楊秀芳 |
10.1 |
2008.12 |
|
72 |
魏念怡 |
10.2 |
2009.03 |
|
73 |
楊秀芳 |
10.4 |
2009.09 |
|
74 |
賴景昌 |
10.4 |
2009.09 |
|
75 | 美國大學校院內的人類研究保護計畫—赴美加進行研究倫理委員會實地訪問簡介 |
邱文聰 陳東升 |
11.2 | 2010.03 |
76 |
魏念怡 |
11.4 |
2010.09 |
|
77 |
楊秀芳 |
12.1 |
2010.12 |
|
78 |
賴景昌 |
12.1 |
2010.12 |
|
79 | 台灣人類研究倫理治理架構之推動 |
莊惠凱 邱文聰 |
12.1 | 2010.12 |
80 |
戴華 甘偵蓉 鄭育萍 |
12.1 |
2010.12 |
|
81 |
林正介 陳祖裕 |
12.1 |
2010.12 |
|
82 |
鄭麗珍 朱家嶠 |
12.1 |
2010.12 |
|
83 |
邱文聰 莊惠凱 |
12.1 |
2010.12 |
|
84 |
Pauline Yu (余寶琳) |
12.2 |
2011.03 |
|
85 |
編輯室 |
12.3 |
2011.06 |
|
86 |
編輯室 |
12.3 |
2011.06 |
|
87 |
傅仰止 |
12.3 |
2011.06 |
|
88 |
吳淑真 |
12.3 |
2011.06 |
|
89 |
陳育芬 |
12.3 |
2011.06 |
|
90 |
鄧育仁 |
13.1 |
2011.12 |
|
91 |
林翠湄 |
13.1 |
2011.12 |
|
92 | 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99年6月-100年10月成果報告 | 賴景昌 | 13.1 | 2011.12 |
93 |
鄧育仁 |
13.2 |
2012.03 |
|
94 |
張錦忠 |
13.2 |
2012.03 |
|
95 |
鄧育仁 |
13.3 |
2012.06 |
|
96 |
鄧育仁 |
13.4 |
2012.09 |
|
97 |
鄧育仁 |
13.4 |
2012.09 |
|
98 |
人文處 |
13.4 |
2012.09 |
|
99 | 中區區域性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建置:目的與成果 | 林正介等 | 14.2 | 2013.03 |
100 |
鄧育仁 |
14.4 |
2013.09 |
|
101 |
鄧育仁 |
15.1 |
2013.12 |
|
102 |
陳東升 |
15.1 |
2013.12 |
|
103 |
曾淑賢 鄭秀梅 |
15.1 |
2013.12 |
|
104 |
楊志堅 |
15.1 |
2013.12 |
|
105 |
鄧育仁 |
15.2 |
2014.03 |
|
106 | 專業學會研究倫理規範論壇—基本倫理原則、告知同意、隱私與利益衝突 |
林雅萍 趙乃璋 |
15.2 | 2014.03 |
107 |
鄧育仁 |
15.3 |
2014.06 |
|
108 | 大專院校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第一課-「人體研究」與「人類研究」的區分 | 顧長欣 | 15.3 | 2014.06 |
109 |
蕭高彥 |
15.4 |
2014.09 |
|
110 |
編輯室 |
15.4 |
2014.09 |
|
111 |
陳東升 |
15.4 |
2014.09 |
|
112 |
The Impacts and Values of Book Reference-Citation in Citation Networks 引文網絡中專書的影響與價值 |
楊志堅 |
15.4 |
2014.09 |
113 |
葉國良 |
15.4 |
2014.09 |
|
114 |
陳克健 溫淳雅 |
15.4 |
2014.09 |
|
115 |
廖培珊 |
15.4 |
2014.09 |
|
116 |
黃麗蓁 |
15.4 |
2014.09 |
|
117 |
蕭高彥 |
16.1 |
2014.12 |
|
118 |
To CI or not to CI ? Let’s deliberate democratically! 談TSSCI—THCI Core與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業務整併 |
蕭高彥 |
16.2 |
2015.03 |
119 |
吳淑真 |
16.2 |
2015.03 |
|
120 |
黃東益 董祥開 |
16.2 |
2015.03 |
|
121 | 人文司「研究倫理審查制度」業務興革 | 蕭高彥 | 16.3 | 2015.06 |
122 |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後的不同進用管道 | 蕭高彥 | 16.4 | 2015.09 |
123 | 「心智科學大型研究設備建置及共同使用服務計畫」之規劃與推動 | 林翠湄 | 16.4 | 2015.09 |
124 | 卻顧所來徑 | 蕭高彥 | 17.1 | 2015.12 |
125 | 人社教育的高中扎根:第十四及十五屆高中生人文與社會科學營 | 蘇碩斌 | 17.1 | 2015.12 |
126 | 「心智科學腦影像研究計畫」之推動 | 林翠湄 | 17.1 | 2015.12 |
127 | 獅子捉象 | 洪世章 | 17.2 | 2016.03 |
128 | 專訪科技部人文司洪世章司長 | 編輯室 | 17.2 | 2016.03 |
129 | 綠肥紅瘦 | 洪世章 | 17.3 | 2016.06 |
130 | 與子偕行 | 洪世章 | 17.4 | 2016.09 |
131 | 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學金之補助分析 | 林翠湄 | 17.4 | 2016.09 |
132 | 轉益多師 | 洪世章 | 18.1 | 2016.12 |
133 | 雙龍取水 | 洪世章 | 18.2 | 2017.3 |
134 | 2016年《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服務品質提升問卷調查結果報告 | 編輯部 | 18.2 | 2017.3 |
135 | 莫愁前路無知己 | 洪世章 | 18.3 | 2017.5 |
136 |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年 | 黃榮村 | 18.3 | 2017.5 |
137 | 人文學科與跨領域對談—偏鄉高齡社會研究與行動 | 戴浩一 | 18.3 | 2017.5 |
138 |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制度建立的一些回顧 | 陳東升 | 18.3 | 2017.5 |
139 | 金字塔外的沉思 | 廖炳惠 | 18.3 | 2017.5 |
140 | 制定及推動重大政策的後續效應 | 傅仰止 | 18.3 | 2017.5 |
141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趨勢之我見 | 鄧育仁 | 18.3 | 2017.5 |
142 | 知行合一 | 洪世章 | 18.4 | 2017.09 |
143 | 創刊雙十 人文傳承《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創刊20週年紀念座談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44 | 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對談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45 | 學門發展趨勢與展望:文學一、文學二、歷史學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46 | 學門發展趨勢與展望:哲學、語言學、藝術學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47 | 學門發展趨勢與展望: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48 | 學門發展趨勢與展望: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49 | 學門發展趨勢與展望:財金及會計、管理學一、管理學二、區域研究及地理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50 | 綜合座談 | 編輯部 | 18.4 | 2017.09 |
151 | 第五元素 | 洪世章 | 19.1 | 2017.12 |
152 | 向「AI」提問 | 鄭毓瑜 | 19.2 | 2018.3 |
153 | 2017未來科技展人文科技區-從深具底蘊的內容出發,文化與數位科技共舞的實驗與示範 | 編輯部 | 19.2 | 2018.3 |
154 | 2017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 | 陳怡君 | 19.2 | 2018.3 |
155 | 科技部「數位人文推廣計畫」概述 |
項潔 薛弼心 |
19.2 | 2018.3 |
156 | 何謂「數位人文學」? | 林富士 | 19.2 | 2018.3 |
157 | 科學與詩 | 鄭毓瑜 | 19.3 | 2018.6 |
158 | 人文司「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規劃緣起 | 蕭高彥 | 19.3 | 2018.6 |
159 | 向南綿延 | 鄭毓瑜 | 19.4 | 2018.9 |
160 | 「細讀臺灣風景:羅葉的詩與時代」座談會紀要 第一場「開幕式」 |
何維剛 劉佳蓉 |
19.4 | 2018.9 |
161 | 第二場「羅葉的青春年代和他的詩」 |
何維剛 劉佳蓉 |
19.4 | 2018.9 |
162 |
第三場「詩與社會的辯詰」 |
何維剛 劉佳蓉 |
19.4 | 2018.9 |
163 | 第四場「羅葉的詩藝與詩史定位」 |
何維剛 劉佳蓉 |
19.4 | 2018.9 |
164 | 「補助出版專書」、「補助期刊審查專書書稿」及「補助出版經典譯注」 | 黃麗蓁 | 19.4 | 2018.9 |
165 | 研究倫理的在地化發展與展望 | 顧長欣 | 19.4 | 2018.9 |
166 | 研究倫理審查委員的審查重點為何?以國立臺灣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的執行經驗為例 | 鄭麗珍 | 19.4 | 2018.9 |
167 | 中區區域性審查委員會的發展現況與審查實務 | 黃漢忠 | 19.4 | 2018.9 |
168 | 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治理架構的篳路藍縷-分享南區研究倫理聯盟的運作與展望 |
林美嵐 黃美智 |
19.4 | 2018.9 |
169 | 實踐與創新 | 鄭毓瑜 | 20.1 | 2018.12 |
170 | 文學及藝術學門新南向人文考察團馬來西亞出國報告 | 胡曉真、梅家玲、高嘉謙、張錦忠、石曉楓、蔡宜妮、何醇麗、藍文君、陳育芬 | 20.1 | 2018.12 |
171 | 深度發想?:腦神經元與人文研究發想模式 | 賴俊雄 | 20.1 | 2018.12 |
172 | 卓越專書的夢想推手-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 藍文君 | 20.1 | 2018.12 |
173 | 人文研究與未來需求 | 鄭毓瑜 | 20.2 | 2019.3 |
174 | 從運動員視角規劃推動-「精準運動科學研究專案」 | 吳淑真 | 20.2 | 2019.3 |
175 | 2018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誰與爭鋒 | 張澄清 | 20.2 | 2019.3 |
176 | 2018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文史脈流,盡在網中 | 謝一誼 | 20.2 | 2019.3 |
177 | 2018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VR/MR幻電影談起 | 謝一誼 | 20.2 | 2019.3 |
178 | 人間力與技競力 | 鄭毓瑜 | 20.3 | 2019.6 |
179 | 轉譯的意義 | 鄭毓瑜 | 20.4 | 2019.9 |
180 |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TOP Grants)之規劃推動 | 江佩穎 | 20.4 | 2019.9 |
181 | 人社研究的影響力 | 鄭毓瑜 | 21.1 | 2019.12 |
182 | 科技創新,人文淑世:專訪科技部人文司鄭毓瑜司長 | 編輯部 | 21.1 | 2019.12 |
183 | 不但要跨領域,還要跨出跨領域! | 林明仁 | 21.2 | 2020.3 |
184 |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How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can Help | 林明仁 | 21.3 | 2020.6 |
185 | 創新、包容、永續的政策願景 | 林明仁 | 21.4 | 2020.9 |
186 | 人文司110年布局之一:學術人才培育 | 林明仁 | 22.1 | 2020.12 |
187 | 人文司110年布局之二:政策研究 | 林明仁 | 22.2 | 2021.3 |
188 | 運動科研支持體育發展,強化產業鏈結 | 林明仁 | 22.3 | 2021.6 |
189 | 在往後疫情時代的道路上艱困前行 | 林明仁 | 22.4 | 2021.9 |
190 | 運動、科技與產業,攜手合作,機會無限 | 林明仁 | 23.1 | 2021.12 |
191 | 從2020東京奧運展望臺灣運動科研的發展 | 吳淑真 | 23.1 | 2021.12 |
192 | 讓知識走出校園,對社會發揮影響 | 林明仁 | 23.2 | 2022.3 |
193 | 研究作為一種志業─談科技部傑出獎 | 林明仁 | 23.3 | 2022.6 |
194 | 讓臺灣研究成為國際顯學─臺灣講座計畫正式啟航 | 林明仁 | 23.4 | 2022.9 |
195 | 研究者如何提升自身的學術出版素養 | 周倩 | 23.4 | 2022.9 |
196 | 免費之外,開放取用期刊解開的封印 | 林雯瑤 | 23.4 | 2022.9 |
197 | 學術期刊的白與黑 | 何萬順 | 23.4 | 2022.9 |
198 | 從掠奪型期刊到巨型期刊:對OA出版與學術生態的省思 | 林奇秀 | 23.4 | 2022.9 |
199 | 山高水長,後會有期 | 林明仁 | 24.1 | 2022.12 |
200 | 以人文為導向打造更包容的社會:專訪國科會人文處林明仁處長 | 編輯部 | 24.1 | 2022.12 |
201 | 後疫情即是大挑戰:人社科學面對的現況與契機 | 蘇碩斌 | 24.2 | 2023.3 |
202 | 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台(TOAJ):理念與實踐 |
何萬順 林雯瑤 |
24.2 | 2023.3 |
203 | 他律的趨勢變化、自主的學術節奏 | 蘇碩斌 | 24.3 | 2023.6 |
204 | 計畫,是一種改變現狀的承諾 | 蘇碩斌 | 24.4 | 2023.9 |
205 | 國科會人社中心「補助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跨領域研究計畫之前置規劃案」 | 張紫翎 | 24.4 | 2023.9 |
206 | 未來的岔路 人社學者的責任 | 蘇碩斌 | 25.1 | 2023.12 |
207 | 多元協力治理模式的挑戰:以「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的經驗為例 |
官大偉 陳亮妤 |
25.1 | 2023.12 |
208 | 學術傾斜的處境中重估人類價值 | 蘇碩斌 | 25.2 | 2024.3 |
209 | 省思知識的社會意義 是必要的責任 | 蘇碩斌 | 25.3 | 2024.6 |
210 | 學術自主與貼近時勢的雙重舞步 | 蘇碩斌 | 25.4 | 2024.9 |
211 | 科技成長與人類幸福的共同必要 | 蘇碩斌 | 26.1 | 2024.12 |
212 | 快速的科技流變,入世的人社研究 | 黃俊儒 | 26.2 | 2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