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題目 |
作者 |
卷期 |
日期 |
---|---|---|---|---|
1 |
高淑貴 邱湧忠 |
4.3 |
2002.09 |
|
2 |
簡錦漢等 |
5.2 |
2004.03 |
|
3 |
馮正民等 |
5.4 |
2004.09 |
|
4 |
黃書禮 |
6.2 |
2005.03 |
|
5 |
馮正民 |
6.4 |
2005.09 |
|
6 |
林峰田 |
7.2 |
2006.03 |
|
7 |
陳彥仲 |
7.2 |
2006.03 |
|
8 |
彭信坤 |
7.3 |
2006.06 |
|
9 |
陳彥仲 |
7.3 |
2006.06 |
|
10 |
周素卿 |
7.4 |
2006.09 |
|
11 |
林俊全 |
8.1 |
2006.12 |
|
12 |
張康聰 |
8.2 |
2007.03 |
|
13 |
吳鄭重 |
8.3 |
2007.06 |
|
14 |
馮正民 |
9.1 |
2007.12 |
|
15 |
馮正民 吳沛儒 |
9.2 |
2008.03 |
|
16 |
周素卿 |
9.2 |
2008.03 |
|
17 |
林楨家 |
9.3 |
2008.06 |
|
18 |
耿曙 林瑞華 |
10.1 |
2008.12 |
|
19 |
劉俊雄 |
12.2 |
2011.03 |
|
20 |
林俊全 |
10.2 |
2010.03 |
|
21 |
簡旭伸 |
10.3 |
2009.06 |
|
22 |
黃書禮 彭信坤 張康聰 |
10.3 |
2009.06 |
|
23 |
林楨家 |
10.3 |
2009.06 |
|
24 |
畢恆達 |
10.3 |
2009.06 |
|
25 |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EnvironmentasHazard)簡介 |
黃朝恩等 |
11.3 |
2010.06 |
26 |
林俊全 |
11.4 |
2010.09 |
|
27 |
林俊全 |
11.4 |
2010.09 |
|
28 |
曹勝雄 王志宏 |
12.3 |
2011.06 |
|
29 |
林裕彬 |
12.3 |
2011.06 |
|
30 |
張康聰 曹勝雄 林楨家 |
12.4 |
2011.09 |
|
31 |
夏鑄九 紀建良 |
13.3 |
2012.06 |
|
32 |
陳佳欣 |
14.1 |
2012.12 |
|
33 |
譚鴻仁 |
14.1 |
2012.12 |
|
34 |
李培芬 |
14.4 |
2013.09 |
|
35 |
林曉薇 |
15.1 |
2013.12 |
|
36 |
韋煙灶 |
15.1 |
2013.12 |
|
37 |
張學聖 陳姿伶 |
15.2 |
2014.03 |
|
38 |
李素馨 林敬妤 |
15.2 |
2014.03 |
|
39 |
周志龍 |
15.2 |
2014.03 |
|
40 |
許世融 |
15.2 |
2014.03 |
|
41 |
詹士樑 張仁俊 簡長毅 陳哲新 |
16.1 |
2014.12 |
|
42 |
趙雙駿 |
16.2 |
2015.03 |
|
43 |
馮正民 |
16.2 |
2015.03 |
|
44 |
周素卿 |
16.2 |
2015.03 |
|
45 |
胡大瀛 陳奕瑋 何偉銘 |
16.2 |
2015.03 |
|
46 |
衛萬明 |
16.2 |
2015.03 |
|
47 |
賴明茂 |
16.2 |
2015.03 |
|
48 |
張俊彥 唐宜君 |
16.2 |
2015.03 |
|
49 | 中國東北移地研究經驗分享 | 陳建仲傅朝卿 | 17.2 | 2016.03 |
50 | 華人孝道觀念與高齡者世代間居住安排之決策 |
陳彥仲 王璽權 |
17.3 | 2016.09 |
51 | 不寂寞的學術研究之路 | 林裕彬 | 17.3 | 2016.09 |
52 | 接軌國際研究議題:都市化與全球環境變遷 | 黃書禮 | 18.3 | 2017.5 |
53 | 走過雙十年華: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 | 林楨家 | 18.3 | 2017.5 |
54 | 地理終結了嗎?為何人文地理值得研究 | 鄭永福 | 18.4 | 2017.9 |
55 | 「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規劃案報導 | 林正章衛萬明 | 18.4 | 2017.9 |
56 | 從歐盟FP7到H2020計畫的參與經驗分享 | 林裕彬 | 18.4 | 2017.9 |
57 | 2017未來科技展:個人化適地性的疫情時空預警架構 |
溫在弘 許景舜 |
19.2 | 2018.3 |
58 | 《蕃地地形圖》的數位人文探索-以太魯閣地區為例 | 郭俊麟 | 19.2 | 2018.3 |
59 |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社會轉型中的休閒遊憩價值 |
李素馨 邱雅琦 |
19.4 | 2018.9 |
60 |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簡介 | 陳彥仲 黃宏順 |
20.2 | 2019.3 |
61 | 前瞻創新及躍進研究思維引領之未來城市發展新典範 | 衛萬明 | 20.3 | 2019.6 |
62 | 都市區域作為一個知識過程 | 簡旭伸 | 20.3 | 2019.6 |
63 | 臺灣邁向2025非核家園在環境、能源、經濟之競合分析 | 陳俊智 包曉天 |
20.4 | 2019.9 |
64 | 旅行的隱形環境成本ー觀光碳排放貢獻全球溫室氣體8%! | 孫雅彥 | 21.1 | 2019.12 |
65 | 從人與環境契合(P-E fit)角度探討高齡社會下的社區防災策略之研究 |
趙子元 李佳諭 |
21.2 | 2020.3 |
66 | 以空間為視角的亞洲後殖民情狀探究 | 林家暉 | 21.2 | 2020.3 |
67 | 活躍老化及在地老化的鄰里實踐 : 促進高齡居民戶外活動的綠園道環境 | 張伯茹 | 21.3 | 2020.6 |
68 | 應用位置感知的防疫資訊科技 |
溫在弘 廖皓宇 |
21.3 | 2020.6 |
69 | 學術後進者的反身與脫身 | 徐進鈺 | 21.3 | 2020.6 |
70 | 防疫物資在哪裡?建立「防疫照護與社區資源的地理資訊平台」 |
溫在弘 杜承軒 |
21.4 | 2020.9 |
71 | 當理性遇上感性 | 邱英浩 | 21.4 | 2020.9 |
72 | 鎖在國內照常玩、更會玩ー規劃國內旅遊自然景點之永續環境 | 吳珮瑛 | 22.2 | 2021.3 |
73 | 後疫情時代之臺灣觀光發展與創新 |
曹勝雄 張德儀 |
22.2 | 2021.3 |
74 | 疫情時代下森林遊樂區之新使命ー防疫森林 |
陳勇至 柳婉郁 |
22.2 | 2021.3 |
75 | 新冠疫情下的學術交流:2020年「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學術論壇與成果發表 | 徐進鈺 | 22.2 | 2021.3 |
76 | 「衣錦還鄉」抑或「壯志未酬」ー後疫情時代臺灣人才回流與流失的思考 | 宋郁玲 | 22.3 | 2021.6 |
77 | 後疫情時代的能源轉型:臺灣與世界瞭望 | 胡均立 | 22.3 | 2021.6 |
78 | 疫病傳染及土地再/使用催化下的韌性城鎮浮現 | 洪啟東 | 22.3 | 2021.6 |
79 |
陳俊智 包曉天 |
22.4 | 2021.9 | |
80 |
張學聖 李珍蒂 |
22.4 | 2021.9 | |
81 | 如何整合人文社會研究與自然科學?簡介社會生態系統架構對人文社會研究之意涵 | 戴興盛 | 23.2 | 2022.3 |
82 | 氣候變遷下的大氣、天氣與社會研究 | 簡旭伸 | 23.3 | 2022.6 |
83 | 健康景觀循證設計框架:研究、應用及教學 |
張俊彥 葉昱辰 |
23.4 | 2022.9 |
84 | 仲接的空間:人文地理學者談經濟特區 | 徐進鈺 | 24.1 | 2022.12 |
85 | 都市景觀與高齡益康之學思歷程 | 張伯茹 | 24.1 | 2022.12 |
86 | 殖民地化的建築:亞洲的「亞洲」空間政治與論述 | 林家暉 | 24.2 | 2023.3 |
87 | 多年期計畫撰寫經驗 | 邱英浩 | 24.4 | 2023.9 |
88 | 朝向永續與包容的都市交通之路 | 謝旭昇 | 25.1 | 2023.12 |
89 | 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前瞻學術研究調查計畫 | 林東盈 | 25.2 | 2024.3 |
90 | 「林野:力的交界」幕後告白 | 洪廣冀 | 25.3 | 2024.6 |
91 | 包羅萬象的區域研究及地理領域:淺談學門之研究範疇和趨勢 | 蔡怡純 | 25.4 | 2024.9 |
92 | 從部落的角度思考如何達到公正轉型:以金崙地熱開發為例 | 陳怡萱 | 26.1 | 2024.12 |
93 | 臺灣家戶能源消費患貧?抑或患不均? | 黃琝琇 | 26.1 | 2024.12 |
94 | 2025年「臺韓冷戰研究」交流會側記 | 廖彥豪 | 26.2 | 2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