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題目 |
作者 |
卷期 |
日期 |
---|---|---|---|---|
1 |
章英華 |
3.1 |
2000.05 |
|
2 |
王振寰 |
3.3 |
2001.02 |
|
3 |
陳東升 章英華 |
3.3 |
2001.02 |
|
4 |
顧忠華 |
4.1 |
2001.09 |
|
5 |
林南 |
4.1 |
2001.09 |
|
6 |
傅仰止 章英華 |
4.1 |
2001.09 |
|
7 |
章英華 傅仰止 |
4.2 |
2002.04 |
|
8 |
章英華 傅仰止 |
4.2 |
2002.04 |
|
9 |
曾嬿芬 |
4.3 |
2002.09 |
|
10 |
張苙雲 |
4.3 |
2002.09 |
|
11 |
張錦華 |
4.3 |
2002.09 |
|
12 |
江淑琳 盧孟宗 |
4.4 | 2003.03 | |
13 | 台大婦女與性別研究室 | 4.4 | 2003.03 | |
14 |
劉紀蕙 |
4.4 |
2003.03 |
|
15 |
顧忠華 |
5.4 |
2004.09 |
|
16 |
張世雄 |
5.4 |
2004.09 |
|
17 |
呂寶靜 |
5.4 |
2004.09 |
|
18 |
紀憲珍 |
6.4 |
2005.09 |
|
19 |
紀憲珍 |
6.4 |
2005.09 |
|
20 |
陳東升等 |
6.4 |
2005.09 |
|
21 |
張苙雲等 |
7.2 |
2006.03 |
|
22 |
王泓仁 |
7.3 |
2006.06 |
|
23 |
翁秀琪 鍾蔚文 |
7.3 |
2006.06 |
|
24 |
鄭麗珍 |
7.3 |
2006.06 |
|
25 |
王振寰等 |
8.1 |
2006.12 |
|
26 |
黃金麟 |
8.2 |
2007.03 |
|
27 |
編輯室 |
8.4 |
2007.09 |
|
28 |
張苙雲 |
8.4 |
2007.09 |
|
29 |
傅仰止 |
9.1 |
2007.12 |
|
30 |
陳東升 |
9.2 |
2008.03 |
|
31 |
翁秀琪 |
9.2 |
2008.03 |
|
32 |
于若蓉 |
9.2 |
2008.03 |
|
33 |
曾嬿芬 |
9.2 |
2008.03 |
|
34 |
熊瑞梅等 |
9.3 |
2008.06 |
|
35 |
馮建三 |
9.3 |
2008.06 |
|
36 |
吳嘉苓 |
10.1 |
2008.12 |
|
37 |
曾嬿芬 |
10.1 |
2008.12 |
|
38 | 吳建昌 | 10.1 | 2008.12 | |
39 |
張苙雲 |
10.2 |
2009.03 |
|
40 |
吳齊殷 |
10.2 |
2009.03 |
|
41 |
譚康榮 |
10.2 |
2009.03 |
|
42 |
楊文山 |
10.2 |
2009.03 |
|
43 |
陳寬政 |
10.2 |
2009.03 |
|
44 |
杜素豪 |
10.2 |
2009.03 |
|
45 |
熊瑞梅 |
10.2 |
2009.03 |
|
46 |
張茂桂 |
10.3 |
2009.06 |
|
47 |
李瑞中 |
10.3 |
2009.06 |
|
48 |
瞿海源 |
10.3 |
2009.06 |
|
49 |
何明修 |
10.3 |
2009.06 |
|
50 |
藍佩嘉 |
10.3 |
2009.06 |
|
51 | 孫治本 | 10.3 | 2009.06 | |
52 |
張卿卿 |
10.4 |
2009.09 |
|
53 |
廖培珊 |
10.4 |
2009.09 |
|
54 |
傅仰止 |
10.4 |
2009.09 |
|
55 |
劉幼琍 |
10.4 |
2009.09 |
|
56 |
張晉芬 |
11.2 |
2010.03 |
|
57 |
宋麗玉 |
11.3 |
2010.06 |
|
58 |
陳東升 陳也禎 |
11.3 |
2010.06 |
|
59 |
蔡宏政 |
11.3 |
2010.06 |
|
60 |
蔡瑞明 |
11.3 |
2010.06 |
|
61 |
謝國雄 |
11.3 |
2010.06 |
|
62 |
張茂桂 張家銘 |
11.3 |
2010.06 |
|
63 |
劉靜怡 黃居正 |
11.3 |
2010.06 |
|
64 |
林誠謙 |
11.3 |
2010.06 |
|
65 |
陳儒修 楊淑閔 |
11.4 |
2010.09 |
|
66 |
趙雅麗 |
11.4 |
2010.09 |
|
67 |
傅大為 |
11.4 |
2010.09 |
|
68 |
王宏仁 |
11.4 |
2010.09 |
|
69 |
張翰璧 |
11.4 |
2010.09 |
|
70 |
郭文華 |
11.4 |
2010.09 |
|
71 |
陳素梅 |
11.4 |
2010.09 |
|
72 |
王振寰 黃意植 |
12.4 |
2011.09 |
|
73 |
章英華 |
13.2 |
2012.03 |
|
74 |
臧國仁等 |
13.2 |
2012.03 |
|
75 |
林萬億 |
13.2 |
2012.03 |
|
76 |
呂寶靜 |
13.2 |
2012.03 |
|
77 |
周玟琪 |
13.2 |
2012.03 |
|
78 |
鄭麗珍 |
13.2 |
2012.03 |
|
79 |
呂碧鴻等 |
13.2 |
2012.03 |
|
80 |
陳俊忠等 |
13.2 |
2012.03 |
|
81 |
蔡淑瑩 |
13.2 |
2012.03 |
|
82 |
陳菀蕙 張勝雄 |
13.2 |
2012.03 |
|
83 |
蔡明璋 |
13.3 |
2012.06 |
|
84 |
謝美娥 |
13.4 |
2012.09 |
|
85 |
徐慧娟 |
13.4 |
2012.09 |
|
86 |
陳玉華 |
13.4 |
2012.09 |
|
87 |
林津如 |
13.4 |
2012.09 |
|
88 |
龔宜君 |
13.4 |
2012.09 |
|
89 |
劉昌德 田育志 |
14.1 |
2012.12 |
|
90 |
管中祥 |
14.1 |
2012.12 |
|
91 |
邱琡雯 |
14.2 |
2013.03 |
|
92 |
陳光輝 羅雅惠 |
14.2 |
2013.03 |
|
93 |
王育瑜 |
14.2 |
2013.03 |
|
94 |
陳明豐 |
14.3 |
2013.06 |
|
95 |
施琮仁 |
14.4 |
2013.09 |
|
96 |
孫曼蘋 |
15.1 |
2013.12 |
|
97 |
呂建德 |
15.1 |
2013.12 |
|
98 |
陳介玄 |
15.2 |
2014.03 |
|
99 |
朱柔若 |
15.2 |
2014.03 |
|
100 |
施世駿 |
15.2 |
2014.03 |
|
101 |
萬毓澤 |
15.3 |
2014.06 |
|
102 |
王泰俐 |
15.3 |
2014.06 |
|
103 |
孫秀蕙 |
15.3 |
2014.06 |
|
104 |
林文源 |
15.3 |
2014.06 |
|
105 |
石計生 |
15.4 |
2014.09 |
|
106 |
郭良文 |
16.1 |
2014.12 |
|
107 | 以腦波檢視衝動型暴力青少年的抑制與錯誤監控機制 | 陳巧雲 | 16.3 | 2015.06 |
108 | 知識技藝與生命歷程 | 何明修 | 16.3 | 2015.06 |
109 | 林富士 | 16.4 | 2015.09 | |
110 | 如何讓數位科技成為全民共享的資源?美國寬頻計畫之研究與反思 | 洪貞玲 | 16.4 | 2015.09 |
111 | 關於「網友」的二三事:數位時代電視新聞製作的真實樣貌 | 劉慧雯 | 16.4 | 2015.09 |
112 |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調查研究分享 |
張卿卿 陶振超 徐盈佳 李思穎 洪鈺惠 |
16.4 | 2015.09 |
113 | 社會學伴三十年:前思與後想 | 蔡明璋 | 17.3 | 2016.06 |
114 | 從原住民族分布圖談起 | 葉高華 | 17.4 | 2016.09 |
115 | 原住民族的社會資本與幸福感 |
黃源協 莊俐昕 |
17.4 | 2016.09 |
116 | 活化社區組織與重振部落產業 |
郭俊巖 賴秦瑩 王德睦 |
17.4 | 2016.09 |
117 | 社會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的研究結果與建議 | 張晉芬 | 18.1 | 2016.12 |
118 | 臺灣與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的變貌:延續、斷裂、重組與創新 | 蕭新煌 | 18.1 | 2016.12 |
119 | 全球客家形成的研究:臺灣經驗與多層次族群想像的浮現 | 張維安等 | 18.1 | 2016.12 |
120 | 文化混雜與文化多樣性政策:以平埔客為例 | 王俐容 | 18.1 | 2016.12 |
121 | 拓邊社會福利:2016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的嘗試與實踐 |
劉侑學 王舒芸 吳明儒 |
18.1 | 2016.12 |
122 | 政府調查與行政登記資料:統計數據與原始資料開放運用之現狀 |
王文心 章英華 于若蓉 |
18.2 | 2017.3 |
123 | 臺灣的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的相干性:反思與期待 | 蔡明璋 | 18.3 | 2017.5 |
124 | 國外政府調查與行政資料庫範例—英國國家資料庫 |
羅婉云 章英華 于若蓉 |
18.4 | 2017.9 |
125 | 中央政府調查與行政登記資料的開放:現況與展望 |
章英華 于若蓉 王文心 羅婉云 蘇脩惠 |
19.1 | 2017.12 |
126 | 社群媒體巨量資料蒐集與分析-以Facebook與Twitter為例 |
鄭宇君 陳恭 陳百齡 |
19.1 | 2017.12 |
127 | 庫博中文語料庫分析工具的數位人文價值 | 闕河嘉 | 19.2 | 2018.3 |
128 | 充滿學習機會的研究路途 | 賴至慧 | 19.3 | 2018.6 |
129 | 十年磨一劍 | 謝國雄 | 19.3 | 2018.6 |
130 | 臺灣社會學會:高教轉型中的公共化與專業化 | 戴伯芬 | 19.3 | 2018.6 |
131 | 人文大師下午茶.林南院士Studying and Doing Research:My Life-long Interest and Hobby | 曾秉倫 | 19.4 | 2018.9 |
132 | 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科技公共性的實踐 | 楊倍昌 | 19.4 | 2018.9 |
133 | 有意義的社會學研究才值得多年期的補助 | 何明修 | 20.1 | 2018.12 |
134 | AI與法律、哲學、社會議題跨領域對談(醫療照護場次) | 陳可欣 | 20.1 | 2018.12 |
135 | 書寫後殖民的賽伯格:生存、界線與責任 | 張君致 | 20.1 | 2018.12 |
136 | 臺灣人口學會簡介 | 柯瓊芳 | 20.1 | 2018.12 |
137 | 中華傳播學會架築傳播對話橋樑 | 林照真 | 20.1 | 2018.12 |
138 | AI的能與不能:以醫療與照護為例發揮人社想像力 | 林文源 | 20.2 | 2019.3 |
139 |
人文行遠専書講座 Raising Global Families:Parenting,Immigration,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 |
張澄清 | 20.2 | 2019.3 |
140 | 想得到,就去做 | 江彥生 | 20.3 | 2019.6 |
141 | Raising Global Families : 摸著石頭、如履薄冰的旅程 | 藍佩嘉 | 20.3 | 2019.6 |
142 |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 知識創造與實踐的平台 | 陶振超 | 20.3 | 2019.6 |
143 | 能源轉型之治理研究 | 周桂田 陳喬琪 倪茂庭 |
20.4 | 2019.9 |
144 | 「1.5°C下的系統轉型」研習營 |
周桂田 吳勁萱 |
21.1 | 2019.12 |
145 | AI與性別論壇 | 張澄清 | 21.1 | 2019.12 |
146 | 公民.價值@AI論壇 | 李仲軒 | 21.1 | 2019.12 |
147 | 假訊息防制工作坊 |
陶振超 劉靜怡 |
21.1 | 2019.12 |
148 | 老的老步定:中高齡者的工作壓力、健康福祉、和工作意願 | 徐慧娟 | 21.2 | 2020.3 |
149 | 老化社會人口教育結構與擴大女性勞動參與的重要性 | 鄭雁馨 | 21.3 | 2020.6 |
150 | 郭文華 | 21.3 | 2020.6 | |
151 | 從高層次思考現象與理論發展的訓練 : 一頭栽進遊戲研究的偶然 | 林日璇 | 21.3 | 2020.6 |
152 | 提問旅程:「打造疾病、治理社會」專書寫作計畫的研究緣起分享 | 林文源 | 21.4 | 2020.9 |
153 | 從樂生療養院看疾病現代性與生命政治 | 洪意凌 | 21.4 | 2020.9 |
154 | 完全隔離的孤獨死:COVID-19與人類文明的反思 | 蔡友月 | 22.1 | 2020.12 |
155 | 思索醫病關係:尋找疾病與醫療資訊專家 | 葉蓉慧 | 22.1 | 2020.12 |
156 | 從鄉村社會學出發的跨域研究 | 王驥懋 | 22.1 | 2020.12 |
157 | 福利國家的壓力測試:疫情危機與社會政策回應 | 施世駿 | 22.2 | 2021.3 |
158 | 社會流行病學觀點下COVID-19的全民防疫 | 喬芷 | 22.2 | 2021.3 |
159 | 治理災難:全球比較與臺灣經驗 | 林宗弘 | 22.2 | 2021.3 |
160 | 「防疫的科技公民」計畫簡介 |
彭松嶽 范玫芳 陳盈羽 潘美玲 蔡欣怡 |
22.3 | 2021.6 |
161 | 全球化拼教養:臺灣與在美移民的比較 | 人文沙龍團隊 | 22.3 | 2021.6 |
162 | 那些香港朋友所教導我的事情 | 何明修 | 22.3 | 2021.6 |
163 | 有假就好嗎?從障礙者社區日照中心個案之家照者調查分析防疫照顧假效益 | 周怡君 | 22.4 | 2021.9 |
164 | 後疫情社會研究議題初探 | 戴伯芬 | 23.1 | 2021.12 |
165 | 大數據與傳播研究 : 運算傳播研究的可能發展方向 | 陶振超 | 23.1 | 2021.12 |
166 | 人類世下社會科學的研究前沿 : 超越人類中心的跨領域研究 | 王驥懋 | 23.1 | 2021.12 |
167 | 學術旅程,處處風景 | 俞蘋 | 23.1 | 2021.12 |
168 | 當跨領域成為新領域:由科技與社會研究談起 | 陳嘉新 | 23.2 | 2022.3 |
169 | 腦內與腦外網絡的連結:社會網絡神經科學 | 江彥生 | 23.3 | 2022.6 |
170 | 跟障礙者一起做研究、讓研究成為障礙者的倡議工具 | 周月清 | 23.3 | 2022.6 |
171 | 資訊疫情(Infodemic):假訊息如何加速COVID-19全球大流行? | 林宗弘 | 23.4 | 2022.9 |
172 | 虛擬實境學術前沿研究,探討未來元宇宙科技可能性 | 林日璇 | 23.4 | 2022.9 |
173 | 書寫底層世界:無家者的危殆生活 | 人文沙龍團隊 | 23.4 | 2022.9 |
174 | 也許問題不在答案,而在問題:族群傳播研究的啟發 | 魏玓 | 24.1 | 2022.12 |
175 | 調查資料與它們的產地:淺談電話調查與網路調查的現況與挑戰 | 廖培珊 | 24.3 | 2023.6 |
176 | 臺灣社會學的機會和挑戰 | 陳東升 | 24.3 | 2023.6 |
177 | 臺灣學者的「時間貧窮」 | 藍佩嘉 | 24.3 | 2023.6 |
178 | 從臺胞到尋租中國 | 吳介民 | 24.3 | 2023.6 |
179 | 多胞胎生死鬥:希望、風險&孕產勞動 | 人文沙龍團隊 | 24.4 | 2023.9 |
180 | 學術研究的國際鏈結之現況與挑戰:無法量化的學術拓邊與連結 | 潘美玲 | 25.1 | 2023.12 |
181 | 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作為社會實踐 | 汪書華 | 25.1 | 2023.12 |
182 | 實現公共化AI的未來 | 林文源 | 25.2 | 2024.3 |
183 |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八期一至五次(2020-2024)的成果與未來前瞻 | 吳齊殷 | 25.2 | 2024.3 |
184 | 關於資訊社會的「風水」問題 | 唐士哲 | 25.3 | 2024.6 |
185 | 市場或國家之外的科普傳播模式,可行嗎? | 王宏仁 | 25.3 | 2024.6 |
186 | 從零到生活的延伸―我跟「山東流亡師生與澎湖713事件」從計畫到出版的緣份 | 人文沙龍團隊 | 26.1 | 2024.12 |
187 | 與挫折感共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陳怡璇 | 26.2 | 2025.3 |